
保障房建设是我市服务“产业第一”工作部署的重要抓手。“2023年我市将筹集各类保障房2万套。除了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公租房建设外,今年的重点是建设面向产业工人、新市民、年轻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2月9日下午,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田建华在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局长通道”接受采访时透露。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围绕5.0产业新空间建设配套住房,包括蓝领公寓、倒班宿舍,不少于1.8万套,有效满足企业需求。同时,高标准建设蓝领公寓。各产业园区将集中配套建设一批蓝领公寓,规模大,配置全,标准高。蓝领公寓有阅览室、健身房、洗衣房,还有配套商业与停车场,大部分为4人间,还有部分为单间或套间,最大面积70平方,可以拎包入住;此外,还将加快建设人才住房。目前全市在建人才住房9000套,建成后将对符合资格条件的人才配租配售,让广大人才能更好地扎根珠海、安居乐业。
老旧小区改造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田建华告诉记者,2023年我市将继续按照“美丽家园共同缔造”的理念,加大力度,推动改造65个老旧小区,预计投资4.7亿,惠及居民2.2万户,这三个指标都比去年实现倍增。
如何把老旧小区改造这件民生实事做好做实?田建华表示,要坚持“先治理后改造”,针对老旧小区管理的短板做制度补强。无物业小区改造前要先成立业委会或居民议事机构,改造后要引入物业或自治组织管理,完善物业管理费缴交机制,让居民主动自愿参与,实现“要我改”向“我要改”的转变;要坚持问计于民,“改什么、怎么改”由居民说了算。比如很多老旧小区停车位紧缺,同时有一些空闲用地,改造时拿多少空地来增加停车位或建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可以由居民共同协商决定;要坚持“谁受益谁出资”,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尤其是居民楼的本体改造与加装电梯,政府补贴一部分外,更多的要发动业主集资建设。通过发动群众,综合施策,真正实现我市老旧小区从“面子”到“里子”的破茧重生与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