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强化资源保障 助力产业第一(6)|珠海创新举措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自然资源局现推出“强化资源保障 助力产业第一”栏目,与大家一起分享自然资源与“产业第一”的故事,为“产业第一”加油鼓劲!

          4月24日中午,珠海市召开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通报“1+5+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有关情况。

        图片


          现场媒体十分关注《创新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在服务保障“产业第一”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以及珠海将首次通过特区立法严格管控工业控制线的相关情况。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蒋道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服务保障“产业第一”首先体现在产业审批流程上,自然资源部门创新推行并联审批和容缺审批,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拿地即开工”“标准地出让”“带方案出让”等模式。同时,提前介入各区产业招商,提前分析、提前解决评估产业项目落地可能涉及的规划、规模、指标、权属、用地、用林、用海等各类自然资源领域问题。在涉及产业用地控规调整方面,创新做法最快一天可完成审批,提高了审批效率,加快了项目落地进程。

        图片

          在供地环节,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如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以及弹性年限等,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支撑。针对园区产业招商载体不足、落地慢、企业自建工业厂房成本高的问题,将鼓励各区通过政府补贴方式由各区及国有企业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厂房或定制厂房,以低于市场价租赁给企业直接投入生产。另外,针对一些,短期内需要留白的产业空间和空闲土地,创新提出了1.5级土地开发模式。

          蒋道平表示,通过特区立法来严格管控工业控制线,是为了稳定工业发展预期,打击炒卖和囤积工业用地,严控“工改居”“工改商”,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

          在工业控制线具体划定方面,创新提出将规划和权属结合的做法,精准落实到具体地块,将历年以来除村集体留用地以外所有已供工业用地,以及今后新增的工业用地,全部划入工业控制线内。工业控制线内的用地如需调出,调整为经营性功能,必须由政府进行收储,方可调出后重新出让,不再允许原业主自行改变功能。鼓励划入线内的工业用地通过“工改工”方式拓展产业空间,切实保障市委、市政府“产业立市”总目标的实现。


        访谈实录


          问:请问自然资源部门在服务保障“产业第一”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另外,据了解我市将首次通过特区立法严格管控工业控制红线,并在全市范围内划定工业控制红线,为什么要这么做,具体要如何实施?请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同志回答?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关注。

          首先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自然资源部门在服务保障“产业第一”方面创新举措如下:

          首先在产业审批流程上,我们创新推行并联审批和容缺审批。如项目规划报建环节,我们对产业项目创新建立起规划报建预审机制。对产业项目的规划许可业务实行预审查制度:主动提供规划审查业务指导服务,在预审查环节即同步完成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审查、批前公示和受理公示,拿地后2个工作日内直接发证。预审查服务无需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或签订土地合同即可优先办理,能有效加快产业项目的规划报建进度。相关配套的《产业项目方案辅导及审批工作指引》正在编制,将在4月30日前完成。

          又例如产业项目开工环节,我们从去年开始创新试点实行“拿地即开工”,今年我们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该模式,“拿地即开工”模式是指自然资源部门在产业招商阶段就提前介入,项目一旦确定,就可以第一时间提供用地红线,以便目标企业提前进行设计。项目在招拍挂之前进行预审查、预报建,取得用地之后,第一时间就可获得工程许可,实现“拿地即开工”。类似的做法,我们还有“标准地出让”、“带方案出让”等。

          同时,我们提前介入各区产业招商,提前分析、提前解决评估产业项目落地可能涉及的规划、规模、指标、权属、用地、用林、用海等各类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我们创新建立了产业项目服务专员和片区规划师制度。首先是创新选派5名经验丰富的服务专员常驻各区,全面参与到辖区产业项目从招商引资到落地投产的全链条全过程,打通壁垒和堵点,使我局第一时间,及时全面了解项目进展,快速调动全局资源支持配合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其次,为做好各区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建设管理等服务工作,我们派驻若干名片区规划师到各区,各片区规划师均有相应技术团队支撑,深度参与辖区规划政策制定、规划技术审查以及规划成果实施等各个方面,更好的从规划层面提前化解产业项目遇到的问题。服务专员及片区规划师直接对市局领导(包括我本人)汇报负责。

          涉及产业用地控规调整方面,我们也出台了创新做法。我们看到,原先的规划调整程序为“二报二批”,耗时较长,短则数月,长则大半年,急需优化,针对此,我们对产业项目区分规划调整的不同类型,拓展了控规修正的范围,若产业用地开发强度提高到3.0或产业用地之间相互调整,比如工业和仓储用地互换、工业调整为园区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及服务设施用地的,都可以直接进行控规修正,通过我局各分局或市局业务会,最快一天可完成审批;同时,对于将其他经营性用地调整为产业用地、产业用地容积率提高到3.0到5.0之间的,以及因引进重大产业项目需要将产业用地合并使用,取消城市支路的情形,我们也创新提出了局部调整的模式,通过市局以及相关专家论证把关后,委托各区进行审批,大大简化了控规调整的程序,提高了审批效率,加快了项目落地进程。

          在供地环节,我们提供了多种创新方式可供选择,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如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以及弹性年限等,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自行选择,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支撑。针对园区产业招商载体不足、落地慢、企业自建工业厂房成本高的问题,为加快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快速落地投产,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我市鼓励各区通过政府补贴方式由各区及国有企业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厂房或定制厂房,以低于市场价租赁给企业直接投入生产,待企业成长壮大后,按实际需求,自然资源部门支持其进行分割转让。

          另外,针对一些短期内需要留白的产业空间和空闲土地,我们也创新提出1.5级土地开发模式,企业可不受国土空间规划和用地功能的限制,选择短期租赁的方式,年限可自由选择,3年、5年、7年都可以,满足不同功能用途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市西部园区配套不足的情况下,1.5级开发模式可建设一批商业配套,有效解决产业生活设施不足的问题。

          再次,回答您的第二个工业控制红线方面的问题。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未来珠海坚持“产业第一”的工作总抓手,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我市全力打好产业攻坚战,坚持“产业第一”,以实体经济提速发展为牵引,快速提升城市能级和量级,力争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通过特区立法来严格管控工业控制红线,就是为了稳定工业发展预期,打击炒卖和囤积工业用地,严控“工改居”“工改商”,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通过特区立法而非部门规章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管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发展产业的决心,是我市加大力度破解“发展紧约束”问题的主动作为,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特区立法的形式,将更加有利于强化工业的空间保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控制工业用地流失,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有利于加强工业用地管理,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在工业控制线具体划定方面,我们也区别于周边城市将工业控制线以区片化进行划定的模式,而是创新提出将规划和权属结合的做法,精准落实到具体地块,将历年以来除村集体留用地以外所有已供工业用地,以及今后新增的工业用地,全部划入工业控制红线。工业控制红线内的用地如需调出,调整为经营性功能,必须由政府进行收储,方可调出后重新出让,不再允许原业主自行改变功能。鼓励划入红线的工业用地通过“工改工”方式拓展产业空间,切实保障市委市政府“产业立市”总目标的实现。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分享到: 0
        政务微信
        手机APP
        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