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珠海探索
“互联网+”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也是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变革的重大催化器。珠海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从2011年开始推动惠及全民的智慧医疗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大数据应用,目前“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基本实现全市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为我市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是强化顶层设计,建设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将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纳入我市卫生健康“十三五”规划和《“健康珠海2030”规划》,着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力促进我市智慧健康服务工作提速提质。完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珠海市卫计健康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珠海市民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案》、《珠海市区域卫生大数据平台数据标准(试行版)》等文件,完善了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顶层政策制度体系,统一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其次提早战略布局,着重便民惠民系统建设。2011年我市启动区域医疗“一卡通项目”之初,即实施战略布局,系统设计涵盖全市7个区、7大公立医院、5家公共卫生机构、22个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村卫生室共300多家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建设我市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信息系统,初步建成横向互联、上下互交、内外互通的全市卫生健康信息系统。坚持以“便民惠民、提效提质”为建设目标,重点建设便民惠民相关功能,目前完成了珠海健康APP、微信医疗的建设,开发了门诊预约、实名认证、健康评估管理、门诊缴费及部分队列的排队等候、智能导诊功能。
第三是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统筹推进。我市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工作,均结合各区、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和需求,以试点先行先试,再全市推广,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以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平沙医院为试点进行医院数据的整合集中,以高栏港区为试点进行市、区平台间数据共享的开发,以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为医疗服务流程改造及健康码发放的试点医院;以市人民医院医联体、高新区医联体为转诊会诊的试点单位。试点建设过程中,明细市、区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内容和分工,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避免重复建设。
第四是着力改善服务,运用“互联网+ ”增进人民群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得感。近年我市各大医院通过智慧医院建设,信息化水平显着提升,促使医疗服务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预约挂号、在线支付、网上排队、自助服务等便民措施持续优化,改善了居民的就医感受,提升了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的参与度,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影响我市互联网+医疗健康长远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制约互联网+医疗健康壮大发展的短板。在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型发展的关键点,我们面临许多新挑战。卫生健康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与发展不均衡之间的不协调;发展需求与定位滞后之间的不匹配;以点带面与横到边纵到底之间的不到位;便民、惠民、利医、保决策和促科研之间的不精准,都值得我们去用“钉钉子”的精神去开拓。
二、《行动计划》的突出特点
《行动计划》具有六个突出特点,在五个方面有较大突破。
一是注重建立政策体系。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准入和业务开展、收费价格、医保支付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提出了发展互联网+医疗“三个允许一个支持”的政策,允许医疗机构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允许注册或者备案的执业医师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允许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对基于互联网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属基本医疗服务的,按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执行,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竞争较充分、个性化需求较强的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
二是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在构建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管理、互联网+公共卫生、互联网+药品保障五位一体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上,有了较大突破。提出一要加快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二要改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加快实现医疗联合体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三要创新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支持居民医疗健康信息自主在线查询、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四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对疾病的智能监测和精准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五要发展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改造传统药品保障流程,推广处方流转、智慧药房,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药事服务。
三是注重医疗服务流程优化再造。在优化再造医疗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上有了较大突破。提出大力发展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流程再造,加快实现网上预约挂号、预约分诊、移动支付、诊间结算、药品物流配送、检查检验报告推送,改善医疗服务,减少群众看病就医环节,解决群众看病“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排队缴费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问题,实现群众精准就医、方便就医、快捷就医。到2020年,三级医院非急诊预约诊疗率达到90%以上。
四是注重发展人工智能。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上有了较大突破。推进大数据汇聚和基础理论、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医疗健康数据高标准汇聚、高质量共享、高水平挖掘、高层次应用;加快诊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设备深度融合,推动影像、检测、诊断、分析等医学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抢占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实现健康产业发展换档升级;推动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和设备在基层的普及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利民惠民。
五是注重人才培养。在多途径培养和引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人才上有了较大突破。一是高校培养各类互联网+医疗健康人才。二是大力引进专门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三是校企联合、校院联合、院企联合在岗、转岗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科研团队。
六是注重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质量监管和信息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确保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
三、《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从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十项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到2020年,三甲医院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2018年“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率先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价格及医保支付政策。加快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对接整合,实现医疗保障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联通共享。推动基本医保在线缴费、在线支付、在线监管,实现“一站式”结算。运用医疗大数据,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大力推行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实现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审核。
(三)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流程优化再造。大力发展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流程优化再造,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加快实现医疗联合体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医院管理流程,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四)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加强对疾病的智能监测和精准预测、重点人群的在线管理、向群众提供健康教育、疾病流行预警等服务。
(五)创新“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支持居民医疗健康信息自主在线查询、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发展网约护理、网约家庭医生、网约家庭药师等服务。
(六)发展“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推广处方流转平台,发展社会化药事服务,推广智慧药房,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
(七)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全市统一的市民健康服务系统和各区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建设全市公共的远程医疗平台,2019年,全市公立医疗健康机构全部接入市级平台。
(八)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医疗健康大数据研究应用,大力发展医学设备产业、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产业。到2020年,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技术推广至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九)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提出三个途径培养和引进各类互联网+医疗健康人才。
(十)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监管。推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卫生健康监督监管,实现卫生健康监督监管信息的实时化、数据分析智能化,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为规范化。
四、《行动计划》将给医疗健康服务带来的深刻变化
一是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实现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复诊网上诊疗;推动医疗服务流程优化再造,普及网上预约挂号、预约分诊、移动支付、诊间结算、药品物流配送、检查检验报告推送等惠民便民服务,真正做到“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鼓励开展网约护理、网约家庭医生、网约家庭药师等延伸医疗服务,极大满足老百姓的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居民在家中就可以自主查阅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医疗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可以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个性化评估,实现群众的健康由被动式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变。
二是医疗管理更加高效智慧。通过建设智慧医院,利用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大幅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改善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通过医疗、医保、医药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推动三医联动,医疗行为更加科学、医疗费用更加合理、医保结算更加简便。通过搭建信息平台,进一步推动管理方式变革,实现“指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推进医疗健康行业治理的现代化。
三是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可及。一是服务格局深刻变化。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网络医院,将打破医疗健康服务的时间空间边界,使优质医疗资源空前利用,优质医疗服务随手可得、随地可及。二是分级诊疗加快形成。打造信息互通共享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三是基层能力快速提升。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诊疗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应用,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促进基层医疗水平快速提升。
五、推动《行动计划》落地的具体措施
(一)建设居民电子健康码,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用”。以居民电子健康码作为全市居民医疗健康服务的唯一标识,贯穿于居民全生命周期,一人一码,一次认证,全市通用。
(二)建设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健康单位“一网联通”。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外网、专线网络、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完善业务专用网络,联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健康单位。
(三)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实现看病就医“一键诊疗”。大力开展智慧医院建设,优化再造医疗服务流程、推广自助服务、减少等待时间,开展智能预约挂号、导医分诊、预约检查、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取药配送、移动支付、诊间结算、床旁结算、诊疗信息推送、满意度评价等服务,实现看病就医“一键诊疗”。
(四)推进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实现远程医疗“一站会诊”。推动区级以上医院和医疗联合体逐步接入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 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延伸,2019年12月底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联通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全覆盖。
(五)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服务”。2019年12月底前,全市公立三甲医院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不低于50%,并接入互联医疗监管平台。